从塔吊队轮岗结束后,我来到基地工作。
方法不对 碰钉子
由于学习过丰田精益生产模式和丰田精益人才模式,对丰田的单件流生产和持续改善很感兴趣,就想观察一下生产流程,把书上的东西拿来做一些实践与探索。第一天到基地上班,瞄上了一个库房。我进去一番仔细打量,试图搜索分类标示、分区堆放、看板的画面,却毫无收获。于是,我找到一旁的一位老师傅给他表达我的想法:“能不能做成这个样子呢?”却意外的收到激烈的辩解和对抗…那时大概是2014年5月,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现在回过头来想,其实当时这间库房在这个老师傅的打理下在基地已经算是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对整个基地的情况没有弄清楚的条件下,犯了一个理想主义的错误。再者就是跟工人交流太过直接,没有方法,反而适得其反。
找到方法 工作推进顺利
如今,在基地已经待了大半年了。工作方法和思维转变了,也接上了地气。基层的日子比较辛苦,虽然有时也踟蹰,但回过头一总结,却发现收获了满满的一篓经验,觉得特别值得。
待上的时间长了,就自然地总结出和工人们打交道的路子——聊天、倾听。看似简单的办法却很奏效。工人做事情想问题比较讲感情,交代式的比较直接布置任务的方法效率很低,经常受到抵触。尤其咱这还是一帮“老革命”工人。那怎么办呢?就找他们聊天,听他们讲。听听他们对这片场地有啥规划,有啥想法,看他们觉得要怎么把场地给拾掇顺畅了。于是他们就会兴致勃勃、胸有成竹地给你说这一片场地想放什么,怎么个放法,那一片要放什么,又是怎么个放法,下一步是怎么打算的。往往有很多时候他们的想法更可行、更能解决关键问题。令人欣喜的效果就在这里出现——他们自己绘的蓝图自己就自觉地按照设想去做了,有条有理,不需要盯着催着。用现在有句时髦的话来形容,叫做“自驱动”。后来细想,这背后是一个倾听和尊重的道理,倾听和尊重可能激发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加上工资的激励和适当的引导,就比较乐意去做。
刚来的时候听有人说:走进我们的厂区,像是走进废品堆场——这让人不服气。工人们调动起来了,基地里就每天都能呈现一点不同的面貌了。
这大半年里,基地进行了整合,重新调整了组织结构、推行新的工资考核办法,工人们观念慢慢的转变了,基地里开始焕发新的活力。一个工长说:“现在底下工人都在说,以前不干事的现在都动起来了”,一个工人说:“收拾的整整齐齐的,自己看着都觉得舒坦!”如今,基地里也可看到成排成栋的标准节,看起来神气的很。外墙上悬挂着巨大的工作流程,设备上悬挂着设备信息标示,螺栓配件保养的铮亮,办公室里贴着详细的工作职责,虽然基础管理仍还薄弱,但变化在如春风细雨般一点点产生,并温暖人心。
总结经验思想转变
回过头来审视刚到基地里时的那个自己——年轻人惯有的“开门见山”的工作方式和理想化的目标是比较稚嫩的。刚开始有点心急,想什么时候我们的厂区能像丰田的厂房一样,有标准化流程、有有效的看板反馈,一旦建立起标准流程就可以进行流程分析,消除浪费提高效率。基层呆久了就慢慢就认可一个道理——揣着理想活在现实中。变化不能一蹴而就,变化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得给它时间,慢慢的转变。不能丢掉理想,那是最终的目标,美好、令人振奋;不能抛弃现实,那是脚下的根基,只有这几块砖,只垒得起这高度。揣着理想活在现实中,就是先把这几块散砖凑起来,垒到这个可以垒的高度去,再努力达到更高的高度。这才是符合基层现实的心态,是淬炼后的心态,是淬炼后的青春。
待在基层会看到很多真实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让人觉得无可奈何。时常用马云的一句话鼓励自己:“现在的年轻人觉得自己没机会了,各行各业都是大佬。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你们的机会!”面对问题,抱怨是没有效率的。当自己抱怨的时候,别人却在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别人就多走一步。不如努力的去解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最好的淬炼。
扎根基层,淬炼青春。努力付出,越努力越幸运。
文/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