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大礼堂坐落于风光秀丽的锦江河畔,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礼堂,素有“四川的人民大会堂”之称,是四川省的标志性建筑和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这座宏伟建筑由中国建筑大师徐尚志先生设计,由四川三建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凝聚着第一代三建人的智慧和汗水。建成迄今虽已历经53载风雨沧桑,仍巍峨屹立于城市中心,傲然面对岁月变迁。
2014年初,省委、省政府经慎重研究,决定本着勤俭节约、保留有特殊意义建筑的原则,对已超过原设计使用年限的大礼堂进行维修加固,以保证2015年省、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如期召开。时间只有短短十个月,而维修加固却面临巨大的复杂性、未知性、挑战性,勤劳而坚毅的三建人挺起脊梁,再一次一肩承起了这个光荣而艰苦的任务。
这是一个有别于其他建筑项目的工程,如何在保证工期的情况下,安全、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是整个项目部日夜思虑的最终目标。该工程属公司重点工程,同时,由于其特殊性和重大意义,备受集团公司瞩目。所以,从集团、公司、分公司到项目部,在对人员配备、物资投入、工期计划、安全防范等方面都反复斟酌、反复论证、反复调整,以确保依靠优质的管理、有力的投入、科学的工艺、合理的计划、严密的安全组织来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
工程属维修加固,大部分原有建筑均需保留,并在保留的基础上组织部分新增结构施工和维修加固。同时,工程实施须遵循“四个不变”的原则、最终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使得工程实施全过程面临巨大的困难。
工程伊始,需对原建筑进行保护性拆除,过程中不对原有建筑主体结构造成破坏是项目部所面临的第一个重大困难。大礼堂由于其特殊的使用功能,结构跨度大、安全风险高、高空作业多、防火级别高,需要保护的建筑结构和设备设施多,再加之施工场地狭小,无法使用塔吊等大型施工机械。为此,在对原观众大厅钢屋架进行拆除时,项目部经过多次方案设计、论证,最终采用320吨履带式吊车整体吊装拆除八榀逾40米跨度、每榀重达12.4吨的钢屋架,既保证了大礼堂原有相邻结构未受破坏,又保证了施工安全,节约了施工工期。
施工过程中,为了不损伤原有建筑,且保证施工作业面的安全,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项目部决定不采用大型机械设备,全部依靠人工转运工程所需材料,其中,量最大的材料为搭设观众厅、侧厅等处满堂脚手架和礼堂外围围档脚手架的材料。为保证材料使用,项目部多方协调、精心组织,在短时间内组织大量作业人员日夜倒班进行材料转运,过程中共转运17万米架管、30万个扣件、90立方木枋、1000多块木跳板、1400张模板,为近150吨重的网架屋面施工及安装、装饰工作面的快速铺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施工过程中,大礼堂新老结构如何结合也是一大难题。项目部技术人员通过加强与建设方、设计人员的沟通商讨,反复研究对比图纸,到现场进行校正核对,再进行设计修改,最终确定施工技术方案,圆满地解决这一难题,达到了预期效果。
根据建设单位要求,装饰施工完成后必须保持原建筑的装饰风貌,这是项目部面临的又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为了满足建设单位对室内外装饰装修不能改变原建筑大样、不能改变原建筑的形状、色调、样式的要求,总包单位和装饰单位全力配合、共同研究,确定了以观众大厅天棚吊顶为关键节点和施工重点的施工方案。观众厅天棚吊顶为双曲线斜拱形状,中部吊顶面积为920㎡,由32根斜曲线梁所分成的159个不同尺寸的斜曲线大菱形和小曲线菱形叠合而成,其上的天棚造型由钢结构转换层、轻钢龙骨层、阻燃木工板基层、吸音棉夹层及吸音板面层和线条构建,需要制作安装159个不同尺寸的铁艺、125个不同尺寸的铁艺灯罩和2496块不同尺寸、不同角度的彩绘图板。如此大的施工量、如此短的施工时间、如此高的施工要求,给项目部提出了一个最大的难题。项目部群策群力、积极应对,从保护性拆除时即开始进行准备,由装饰单位专门对原装饰进行照相、留样,并提前组织备料、确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从项目经理到作业班组、从材料人员到供应商都随时待命、互通信息,以保障材料的正确使用,不让装饰风格有丝毫改变。最终,在项目人员的精心准备、合理组织下,施工作业人员的加班加点甚至通宵作业的情况下,项目部在80天内攻克了这一难题,从而保证了在总工期内的顺利完成。
回顾锦江大礼堂的整个施工过程,作为总包单位的四分公司项目部全体人员,秉承老一辈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做好与所有参战单位之间、与建设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并在所有参战单位的通力合作下,项目最终于2014年12月5日顺利通过了省质监总站的验收。过程中省委领导甘道明同志、张东升同志、曾省权同志多次到现场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集团董事长陈贵林、党委书记刘平、总经理杨斌、副总经理孙前元同志对该工程极为重视,经常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工作,为工程的如期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建一栋大楼,树一座丰碑,这是三建人的目标和愿望。五十年代的锦江大礼堂是三建人在西南地区树起的一座丰碑,如今焕然一新的锦江大礼堂是新一代三建人树立的又一座丰碑。这是精神传承的结果,也是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新一代的三建人一路前行,越来越多的丰碑也将在身后巍然屹立。
文/郭晓民 胡刚 余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