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的文字经常让我被喜悦袭击,就像读钱钟书的《围城》时一样,他们简直就是“舞文弄墨”的文字高手,太擅长用生动形象、贴切传神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生涩的现象或道理。明明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物,经过他们跳跃的思维,精准的语言联系起来,竟丝毫不抵触、不尴尬,甚至觉得这本身就是合理的。
当思维终于像一支起义的队伍得到解放的同时,关于一个人生活的乐趣也因为这本书开始在心底荡漾开来。书里面描述了很多作者关于生活“细枝末节”的感受,丰富且细致。我得以重新开始审视“独处”这回事。
如果一个人没有社交障碍,不孤僻,愿与人为伍,在学生时代,大多数人其实极少拥有“独处”的时刻。我们总是会和要好的同学、朋友形成自己的小团体,这种抱团的形式釜底抽薪似的使我们的独处时刻骤减。那时候的“团体”就是一个刀枪不入的堡垒,内部有自己的沟通语言,一致的笑点,反复提起的梗,“与世隔绝”的我们在里面制造无数的温暖,失意郁闷丧气的时候也不至于一个人瑟瑟发抖。
工作之后,学生时代被削减的“独处时刻”好像沉睡的猛兽一夜间醒来,张开它的血盆大口,开始张牙舞爪。当你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能力与其抗争时,只有害怕与不适。走在路上,习惯性地偏头,与你说笑的人已不在左右,于是学着自言自言,自我调适。
有人称这种突然脱离群体的状态为“孤独”。直到我遇见了这本书,才惊觉这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当“堡垒”坍塌,不可否认的,你的视线因此开阔了起来。你开始注意上下班时的天空;你开始留意身边擦肩而过的行人;你甚至开始认真倾听街边小贩的叫卖声。你学会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可以和任意一个陌生人毫无芥蒂地开始一场谈话:饭店的老板,闲逛的阿婆,出租车司机……你会发现,原来天空真的可以蓝得很纯粹,原来周围一直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原来声音可以有这么多种表现形式,原来自己每天都在和这个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和周遭的“化学反应”让你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存在意义,有时竟会冒出“我虽渺小但足够重要”的自负感,狂妄感。
一个人的时候,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能以更快的速度靠近这个生动的世界,还可以充分利用生命赋予自我的可支配时间。酣畅淋漓的运动,安安静静的阅读,一个人的电影,无观众的歌唱,走街串巷,闲庭信步,只要有足够的行动力,完完全全可以来一场完美的生命体验。
“一个人”和“孤独”之间从来就不可以划上等号,“形单影只”和“精神贫瘠”也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如果你还一个人,如果你还未尝到独处的乐趣,请不要急着让另一个人来挤压你的生活,除非他的出现让快乐翻倍。
文/重庆分公司 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