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见》有感
在一个清风自来的春天,我看完了写自央视记者柴静的《看见》。这本书记录的是柴静在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所采访的新闻事件、人物和自己的感想,袒露了十年来作为一名记者的心路历程。透过这些事件和人物,我看见了一个个鲜活的中国梦。
治理还是发展?
其中一章《山西!山西!》写到了柴静的家乡山西因为过度建设而产生了环境问题,书记跟老头儿的那一番“国家是先发展再治理”、“有钱就能治理”的话,回荡在心头凝成郁结。山西煤矿的过度开采,破坏地质平衡。一九四九年之后山西成为全国的能源基地,支援东部,支援首都,占到全国外调量的百分之八十。六十年里,总采煤一百二十亿吨。可以装满火车后一列接着一列在地球上绕三圈。然而:“每开采一吨煤平均破坏的地下水量为二点四八立方米……造成全省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水井干枯,地面下陷,岩溶大泉流量明显减少,缺水使七千一百一十公里河道断流长度达百分之四十七。”
每个人都希望经济发达,但作为一个有乡愁情节的人,却不愿意以牺牲环境的代价去换取短暂的经济发达,这笔账是很容易算清的。推翻封建社会那会儿,中国人做的是忧国梦;抗战八年解放战争三年,中国人做的是建国梦;五六十年代那会儿,中国人做的是强国梦;等到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中国人做的是富国梦;如今,中国人做的是小康梦。何为小康,就是生活富足,无忧无虑,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社会和谐,勤劳致富。但这一切没有环境的支持,都是空谈。
非典之后的健康梦
柴静还写到了关于非典的回忆,与我们不同,她曾经离死亡那么近:人人自危的北京城,绝望的病人,不负责任木然的医生,不断增加的确诊病例,自己体温的每一点上升带来的恐惧......这样的人生经历残酷又珍贵,一起躲过生死劫的人们相互之间都有着莫名的亲近。在大灾面前的人性,在疫情面前为求生存的众生相以及被惨痛代价唤醒的当权者,处处震撼人心。不接近死亡,不经历毁灭,永远不知道生命有多珍贵,永远不知道跳动的脉搏有多鲜活。
生活变得富足了,人们就开始忧心健康了,再不是六十年代大饥荒那样吃不饱穿不暖了,中国人开始愁健康了。2003非典爆发之后,中国人忽然意识到健康和生命是多么重要,众志成城抵御非典,在生命面前,人人敬畏。最近这几年,关于健康的话题屡屡被摆上台来。注水猪肉、地沟油、福尔马林泡海鲜、三聚氰胺奶粉、染色橙子、假羊肉、罂粟火锅……在新总理亮相记者招待会上,面对法国记者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尖锐提问,李克强肃然回答:“这可是个天大的事。”对于健康的追求,是每个人共同的目标,非典之后,人们对健康更加重视了,对食品安全也更在意了,政府的公心,商家的良心,自己的小心,才能让我们的健康梦圆满起来。
在《看见》这本书里还记载了许多小人物的故事,因为友谊相约自杀的小学生、扎根中国农村支教的外国人、被戒毒所出卖身体的阿文、因踩猫而被网友人肉的虐猫女、不忍家暴弑夫的妇女……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属于他们的故事,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过去和对未来的期许,那些期许被我们称为“梦想”。每个人的梦想积累到一起,就组成一个中国梦,对于安定富足生活的美好向往,更令人感到振奋的是,这种向往不是遥不可及的,是只要努力追求就能够实现的。人因梦想而存在,因梦想而光彩。
上海分公司 黄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