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东郊巨变话当年

作者:来源:阅读次数:日期:2012年12月21日

成都东郊,原是一片荒芜坡地,农田土道,除一些零星稀疏的农家茅屋外,根本见不到像样的、具有特色规模的厂房、街道、校园建筑。1954年年底至1955年,西南一公司(四川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前身)先后分批从重庆迁往成都后,就马不停蹄地投入东郊这片陌生地域的工业基地建设。

在第一个国家五年计划期间。有苏联专家援助我国的156个项目中,成都国防电子工业基地便是其中之一。于是,西南一公司首先参与了由苏联专家设计的715厂、719厂、784厂工程的施工。在这种人生地不熟的的环境下施工,给施工带来了很多不便。首先是施工机具简陋,无现代化机械施工设备,不少活儿全靠人力用小车推,肩膀扛,急重脏险活儿全是自有职工承担;其次是住地条件较差,我们的职工除少部分住在一号桥头(现红星桥)的木材厂地址外,其余全住施工现场的临时工棚,棚内是用楠竹搭建的两层通铺,夏天无风扇,冬天无取暖设施。但职工们不怕炎夏酷暑,不怕蚊叮虫咬,不怕天寒地冻,不怕苦累脏险,始终发扬吃苦耐劳的大无畏精神,高标准、高速度地向上级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首战告捷,不仅受到了苏联专家的好评,上级领导的赞扬,而且为以后的企业发展开辟了新战场。

继后,由我国自行设计、由我们公司先后施工的132厂、208厂、402厂、766厂、773厂、776厂、906厂、川棉厂、川药厂、热电厂、量刃具厂、海蓉绸厂等先后在东郊这片热土上拔地而起。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热电厂1×20万千瓦扩建工程,这项工程是当时国务院代总理李鹏同志确定的救急救命的短平快项目。公司在参与这项工程建设中,提出了“科学管理、特事特办、争分夺秒、好中求快”的战斗口号,层层落实责任制,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保证了在1989年底前并网发电,及时地缓解了成都地区电力紧缺的状况,向建国4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又如当时二处二队施工的海蓉绸厂,全队职工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背水一战”,确保了1989年底交付试生产,以实际行动为国家早创外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样的事例很多,在这许许多多的事例中,印证了三公司是一支能征善战、敢打硬拼的建筑队伍。

如今的东郊,道路畅通、高楼林立、环境优美、街道整洁、商贸兴旺、前景广阔,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目睹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得不让人回忆起最初参加东郊开拓的一件件往事,从而对开拓者们产生一种荣敬之情。尽管好些工厂已迁往郊外,或变成商贸中心、文化场所,或规划成其它用地,但在东郊这片土地上仍留下了四川三建抹不去的足迹!

成都热电厂

无缝钢管厂施工

成都量具刃具厂

208厂施工208厂施工

上一条:回忆华西集团第一个鲁班奖诞生
下一条:岁月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