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迎公司60华诞之际,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在回顾公司的发展历程时,写下一些关于公司职工教育的往事。
公司60年来,一直都很重视职工队伍建设,为职工提供形式多样教育和培训,着力提高职工技术素质能力和文化水平。
在重庆期间,公司就办有歌乐山职工学校,将公司各类人员分期分批地进行脱产学习。
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公司由渝整体迁蓉。那个时候,工地分散,职工大都居住在公司租住的分散的民房里,但多数职工仍然坚持上公司办的职工夜校。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行政划拨土地,集中在曹家巷修建了数十栋排列有序的红砖房。公司为了解决职工子女上学的问题,在1957年决定在曹家巷修建职工子弟校。记得学校当年学校建成开学的时候,孩子们喜笑颜开,非常高兴和自豪。这所学校在成都还小有名气。1960年,公司又在与子弟校一墙之隔的地方,办起了职工中技校(国家承认中专学历)。
十年浩劫期间,文化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在“四人帮”垮台后,中央拨乱反正,一切恢复了正常。国家教委成了“成人教育司”,中央下文对“文化大革命”耽误的一代人进行教育,凡在68—80年间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要进行文化、技能补课(双补)。公司立即行动起来,很快与市教育成教办考试委员会接上关系,全力支持公司“两补”中的文化补课和统考。教育科抓紧举办补课脱产班,师资不足就提倡能者为师,公司统一发放教材。当时的补课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除了文化补课、“一长五员”专业培训、还有各种各样的知识竞赛、技能表演等活动,补课班办的是热火朝天。
因为领导重视、经费保障、基层支持、对职工的“双补”工作完成的较好,公司对职工的学历教育也形成了制度。许多年轻人经过努力,考上了成人中专、大专,接受了正规的更高学历教育,毕业后多数人成为了企业的骨干,有的还成为了企业的主要领导。
1983年秋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新开设经济类专业。教育科报公司领导同意,决定办一个经济类工业会计专业教学班。通过全国性招生统考,有45名职工上了录取线,生源都是公司的青年职工和总公司系统的职工。那个时候,场地没有,老师没有,连电视机也没有。为办好教学班,公司主管教育的领导带着主管人员到各处去考察,找场地。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当时的二处六楼会议室安了家,买了百套新课桌,总公司教育处还提供了一个29吋的黑白电视机,六公司无偿提供了一个高等数学的老师,教学班最终如期开了课。三年的努力,三年的艰辛, 86年毕业考试,这个班全部合格,没有一人淘汰。毕业时,省电大把公司工业会计教学班评为先进教学班,班上出了五个省电大“三好学生”,一个全国电大优秀毕业生。
20多年了,这些学生都干出了成绩,得到领导的认可,还有不少人进一步自学深造,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证、高级会计师职称,在集团各公司会计系统内都是领军人物。
回顾过去,心里感慨,为庆公司60华诞,特贺一首小首:
风雨兼程六十载,实干苦干建家园。
职工教育人才出,下个花甲更精彩。
徐 恒
2012-11-30